国画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实用2篇)

53小时前

国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旨在通过国画教学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及理解。课程分为七、八、九年级,循序渐进地设定具体目标和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基本技法。七年级注重启蒙教育和基本技能掌握,八年级深化技巧学习,九年级则鼓励独立创作。教学方法采用四步教学法,通过示范、临摹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绘画能力。课程评价不仅关注技能掌握,还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反馈,旨在提高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

国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国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1篇

一、开发教师

张老师

二、开课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学校在资源开发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这种尊重体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及其需求的接纳上。课程开发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使用毛笔和国画颜料,在宣纸上进行创作,强调“神似”而非“形似”的表现,重视意境而非具体场景。与西洋画不同,中国传统国画不强调透视和光色变化,更多地关注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强调“以形写神”,追求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不仅关注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培养,还纳入了一些基础技能的学习和审美感受的初步体验。通过国画的教学实践,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兴趣均显著提升,并对国画教材进行了系统整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将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元素融入国画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创作中吸收古诗等传统文化,使课程更具生活化、丰富性。与教研组活动结合的研究方式,为我们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基础,接下来的实践将继续在已有目标上拓展,并借鉴本学期的教学经验,以提高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阶段目标

总目标贯穿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三个阶段,体现国画课程的整体性。每个学段设定具体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知识相互联结、螺旋上升。

七年级:

1、培养对国画的学习兴趣;

2、了解国画的工具、材料及其使用方法;

3、掌握国画的执笔和用墨、用色方法;

4、能够临摹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

八年级:

1、掌握国画的用色技巧;

2、理解绘画的构图原则;

3、能够临摹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

九年级:

1、能够独立创作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

2、能够准确表现作品的力度和浓淡层次。

四、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分学段制定具体的课程内容。

七年级:

1、实施国画启蒙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正确的执笔方法和绘画基本要领;

3、学习基本的运笔技巧,如中锋、侧锋等;

4、掌握简单的写意花鸟和昆虫的绘制方法。

八年级:

1、学习国画技法的特点;

2、掌握国画用色,了解颜料的特性;

3、学习勾、擦、点、染等常用的表现手法;

4、学习和掌握写意花、鸟的绘画技巧。

九年级:

1、学习写意画的创作方法;

2、掌握写意花鸟画的用笔和用墨技巧;

3、学会欣赏绘画作品,并品味其意境。

五、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

七、八年级每周上两次课,九年级每周上一次课。具体安排为:七年级每周三下午第二、三节,八年级每周二下午第二、三节,九年级每周四下午第三节。

(二)实施方法和途径

1、采用四步教学法

(1)探讨作品的画法和步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名家作品,了解和探讨其技法,掌握作品表现中的力度和层次变化。

(2)教师示范。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并学习绘画方法和技巧。

(3)学生临摹练习。学生以临摹名作为主,同时接受教师的指导,掌握用色和用墨的技术。

(4)欣赏、交流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互评作品,促进学生互学互鉴,不断提高绘画水平。

2、更新教学形式

(1)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探讨式教学,让学生清晰理解用笔和用色的技巧。

(2)注重示范。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至关重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3)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艺术,提升课堂效果。

3、开展不同形式的国画课:

(1)探讨课:讨论每幅作品的技法。

(2)演示课:通过电教设备演示作画方法。

(3)欣赏课:欣赏名作以提高审美能力。

(4)反馈课:通过作品交流与评析,巩固知识。

(5)活动课:组织绘画比赛,鼓励学生搜集名作。

六、课程评价

在国画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不仅关注技能掌握程度,更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观察能力和良好习惯。主要采取三种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学生定期收集自己的优秀作业,分析成功与不足。

2、小组互评:小组内成员定期进行互评。

3、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国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2篇

一、课程背景

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在我校开展国画校本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这门优秀的文化艺术,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提高艺术修养。通过国画教学,可以整合学校的资源优势,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国画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厚历史及其卓越成就,掌握国画的形式与艺术特色,学会分辨和运用墨色,熟悉基本的用笔和用墨技巧。通过临摹与写生,创作出较为优秀的国画作品,并能欣赏一些经典的国画佳作。

掌握国画的类别及其工具特点,学习部分特殊工具的使用,理解画面的构图与中国画的一般处理方法,能够生动地表现绘画对象,创作出独特而优秀的艺术作品。

(二)具体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分辨和运用墨色,明白“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并学习其在画面中的运用。

2、掌握基本的用笔和用墨技巧,了解中锋、侧锋、逆锋等运笔方式及其在画面中的表现效果。

3、熟悉几种基本的传统花鸟画法。

4、了解墨色与宣纸所能产生的一些特殊效果并掌握其使用。

5、贯穿写生练习,将写生内容以国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课程内容

第1课,国画工具的使用,以及握笔姿势的纠正与培养。

第2课,了解笔、墨、色彩的知识。

墨:焦、浓、重、淡、清。

笔:掌握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用笔技巧及其造型特征。

色彩:认识颜色名称,学习简单的间色调配。

第3课,学习简单的蔬果花卉的绘画,如:白菜、茄子、葡萄、枇杷、荷花、水仙、牡丹等。

第4课,学习简单昆虫的绘画,如:蝴蝶、蜻蜓、螳螂等。

第5课,学习简单鸟类的绘画,如:喜鹊、苍鹭、珍珠鸡等。

第6课,欣赏优秀作品,并结合作品分析构图,进行创作。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初期,首先向学生详细讲解国画的特点,然后进行临摹与创作。教导学生一些实用的绘画技巧,逐步推进各个项目的练习。

初段

1、介绍工具材料,包括笔、墨、纸、砚和颜料的特点。

2、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和坐姿习惯。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与用墨方法。

4、结合墨色与彩色调配产生变化,让学生在绘画中体验乐趣。

5、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国画创作时水分的控制及笔墨应用,培养其绘画能力,能够画出简单的瓜果与昆虫,如南瓜、山水、辣椒、樱桃、蜻蜓等。

中段

1、继续培养学生的握笔和坐姿习惯。

2、认识笔、墨、色彩。

墨:焦、浓、重、淡、清。

笔:掌握用笔技巧及其造型特点。

色彩:了解颜色名称,学习间色调配。

3、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熟练运用各种笔法及墨色变化。

4、让学生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魅力,进行临摹练习。

5、欣赏现代中国画作。

6、学习表现花卉与昆虫的基本方法。

7、结合之前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创作。

8、学会整理画面并能进行题款等。

高段

1、持续激发学生对国画的兴趣,熟练掌握笔墨变化。

2、较为熟练地运用国画技法,提升绘画表现能力。

3、欣赏古今绘画名家的作品。

4、学习国画基本构图知识,并为作品命题。

5、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魅力,临摹当代名家的水墨花卉、山水和人物。

6、创作较大幅度的完整花卉、山水作品,如丝瓜、牵牛花、葡萄等。

7、学习绘制树木与山水的技法,创作表现地方特色的作品。

8、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创作。

(二)课程评价

1、通过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评价。

2、通过学生的临摹情况进行评价。

3、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4、通过学生的创作能力进行评价。

《国画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实用2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