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案

713小时前

四年级的学生共有二十人,他们正处于发展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阶段,基本掌握了日常礼仪,但仍需提高学习和行为习惯。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尊重和帮助他人,逐步养成关爱他人的行为,增强集体责任感。课程内容包括生态环境问题、交通工具的作用和家乡文化,使学生明白社会责任及参与环保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是培养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等品质,同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精心备课、因材施教、鼓励先进学生、引导后进生和组织课外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良好习惯。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共有学生二十人,他们活泼开朗、聪慧好学,正处于向独立性和自主性迈进的阶段。经过前期的学习,他们基本掌握了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这需要在本学期内进行较大的提升。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们对自我、他人、家庭和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交圈的不断扩大,进一步了解社会和道德观念的养成已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本学期的课程注重开放性、活动性和实践性,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中。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树立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成为一个文明有礼的人;了解残疾人的困难,感受他们身残志不残的精神,以此尊重并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爱他人的行为,明白参与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对集体的热爱,做到自觉为集体贡献力量,从而感受到只有集体中每位成员各尽其责,集体才能不断发展与进步。

2、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发展;感知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认识家乡的变化和独特的民俗,理解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习俗背景的观察生活中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了解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实感受其为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的便利;学习一些常用交通工具的特点,懂得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认识到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和有责任感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交流与合作。

2、尝试合理、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认识社会组织机构及相关规则,初步懂得规则和法律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

3、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

在了解家乡民俗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措施

1、课前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备课,确保按时上好每一节课。

2、根据各班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3、鼓励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与学习风气。

4、加强对后进生的引导,使其能找出自身的不足,在短时间内实现显著进步。

5、积极组织各类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通过活动提升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案》.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