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涵盖12个活动主题及综合性研究课题,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结合,旨在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深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崇尚科学精神,以及培养探究能力。教材采取对话式、活动导向和体验式教学策略,强调教育性、综合性、参与性和直观性,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课时安排共35课时,结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重点难点在于历史与文化的理解,通过丰富的插图和实例促进学习,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分为4个单元,涵盖了12个活动主题以及1个综合性研究课题,内容涉及《课程标准》中关于“自我认识”、“我与他人”、“社区生活”、“国家认同”、“了解世界”等多个内容领域。教材旨在超越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模式,重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的有机结合,力求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教材采用了单元整合和主题导向的编排方式,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教育性、综合性、参与性和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们理解学习的目的及其重要性,认知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责任与义务的认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各区域及民族的风俗人情、美丽的山河及文化遗迹,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尊重教师的劳动,加深作为校园小主人的责任感。
3、深化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理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与生活习惯。
4、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主动抵制各类迷信活动。
5、引导学生采用实地调查、动手实践、查阅资料、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多种探究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教学策略。
1、对话式教学策略。
2、活动导向教学策略。
3、体验式教学策略。
四、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6课时
第二单元7课时
第三单元10课时
第四单元8课时
研究课题4课时
共计35课时
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和情感认知的重要阶段,极具求知欲。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和社会开始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并逐渐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尚显不足,进一步认识社会和品德教育的需求变得愈加迫切。由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活动性和实践性,大多数学生对这一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中。
二、教材分析:
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本册教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内容:通过多种形式促进自我认知,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我;展示学生生活中的多种人际关系,帮助他们理解和体验这些关系,进而构建和谐的人格;通过历史和文化的启蒙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2、综合性
本教材涉及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种内容,所有资料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主线进行串联,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框架。
3、参与性
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教材表达的思想与观点,本册教材设计了大量问题和实例,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材鼓励学生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通过对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讨论和实践,提高自身的能力与道德素养。
4、直观性
本册教材通过文字与图画的有机结合呈现,力求借助精选的插图、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所要传达的思想。例如,在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中,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了丰富的插图,以增强历史的直观性和审美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元内容,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庭和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学生参与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的教育理念。
3、促进学生亲近历史,体验历史的真实感。
4、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自我认知的深化。
5、帮助学生构建共生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和归属感。
四、教材重点难点:
“走出深重的历史灾难”这一主题是本册教材的关键难点。本学期课程设计与传统历史教材大相径庭,强调历史细节的呈现,使历史人物和事件能与学生产生对话。通过这一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认识历史文化的足迹,并激发他们对祖国地理和历史的关注与尊重,培养自豪感。
五、教学措施:
1、突破传统知识教学的单一模式,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
2.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校的情况,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深化本课程开放式教学的研究,通过艺术和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4. 通过书面和口头调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育目标,尽可能提供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每周安排两节课,同时可穿插劳动、参观和调查等实践活动。
七、本册教学时间安排:
1、第一单元需9教时
2、第二单元需9教时
3、第三单元需12教时
4、第四单元需10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