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学计划旨在促进三年级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强调良好行为习惯和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课程内容包括四个主题单元,涉及爱的阳光、共享欢乐、生活离不开他们以及寻路与行路,侧重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互动。教材的重难点是“寻路与行路”,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学目标包括理解父母的辛劳、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性解决问题,以及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知识。教学措施强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和进行发展性评价。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1篇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学生品德、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他们逐渐对自我、他人、家庭及社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并开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进一步认识社会和塑造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本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互动性,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内外的学习活动。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设计了四个单元,涵盖了对这一年龄段儿童有深远影响的社会互动内容(如来自社会的关爱)。
这四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
第一单元主要围绕爱的阳光;第二单元则聚焦于共享欢乐;第三单元强调生活离不开他们;第四单元探讨寻路与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与行路”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主要围绕儿童的成长与安全教育展开。从校外探路入手,激发学生对出行知识的关注,并最终落实到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上。
四、教学目标:
总目标: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为他们理解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感、良好习惯与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庭的关爱中理解父母的辛劳,培养对社会的关爱之情。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看法,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公平交流与合作。
3、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道德问题作出正确判断,懂得感恩他人。
4、初步了解外出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学习基础的平面图读懂能力,遵守交通规则,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明白爱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教学中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自主探索。
3、重视发展性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与表现,评价他们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思考和创意。
4、拓展教学资源,将内容延伸至学生的生活空间,结合本地区实际,关注社会变化,提高课程的现实性和亲切感,使课程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展现开放和实践性。
5、注重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2篇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以及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实现社会性的积极发展,特制定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非常活跃和热闹的状态,但在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时却显得不足。他们仍处于儿童阶段,这一时期是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起步阶段。他们刚刚开始接触“品德与社会”课程,本册教材的教育内容应当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实现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及社会性发展的顺利过渡。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并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内容上共设有四个主题单元。第一单元《我会保护自己》包含四课教学内容,由近及远,首先从保护自身的身体开始,让学生了解身体的每个器官都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从而学会珍惜和保护自己的身体。接着,关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生活环境,识别其中的安全隐患,尤其是交通安全问题及可能对学生安全造成威胁的行为,让学生从多方面掌握保护自己的相关知识,学会自我保护,避免受伤。通过《学会自护自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见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第二单元《我尝试自主学习》,设有三课教学内容,涵盖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以及良好的学习心理等方面,旨在贯彻《课程标准》中关于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小主人公丹丹和曾兵在学习中的成功故事,学生能体验到学习心理对学业成功的重要性,进而激发自信心,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第三单元《我和我的朋友》,本单元采用大课文的思路,以丹丹、何莹莹、张青三位小主人公为线索,通过她们之间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交往中宽容、诚实和互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学习正确的交友方式,感受拥有朋友的快乐和失去朋友的痛苦。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在一起》,内容关注集体生活,从集体生活需要的规则——认识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维护集体荣誉——集体生活中的民主等方面,让学生全面认识集体,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责任和权利,以便更好地在集体中成长,为集体贡献力量。
三、教学目标
1、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爱护自己的身体,认识交通规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自愿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并能够在面对诱惑和求助骗局时保持冷静,不掉入陷阱,掌握一些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意识到学习和工作要抓住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和高效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信心,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体会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快乐;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3、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敏锐察觉他人的情绪波动,理解日常交往中让人不快和生气的言行;当朋友之间出现矛盾时,能够反思自身的言行,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明白真正的朋友应以诚相待、互信互助。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3篇
本学期我负责教授五、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在既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去感受、理解、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而不是进行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中明确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及知识五个方面的目标。这五个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紧密相连,共同作用于儿童的个体发展。情感的体验来源于生活,态度的形成则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积累而成,能力是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的,而所有知识最终也都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在具体的课程单元中,教师需习惯性地从整体上考虑和把握教学目标。无论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还是采用的教学活动,教师都应事先设想:在这一单元或主题的学习中,可能促进学生哪些情感的变化?可能帮助学生在哪些能力上提升?可能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把这些目标纳入考虑之中。不同内容中,情感、能力与知识目标的侧重点自然会有所不同。
(二)充分利用并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并不是对一切陌生的,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并不只有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才开始。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具备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一些行为习惯和简单的生活能力,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自然地形成了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一定的社会积极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出发点,继续进行教育和提升。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将教学内容视为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来传授,而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善于调动和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与课程内容建立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所学内容与他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的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课程的意义,并乐于进行探索。
除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程还应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使学生生活经验逐步丰富、能力不断提高和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这一过程符合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连续性规律。所有这些,单靠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不足以实现的,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的思考和尝试范围不断拓展,从而促进他们向更成熟、更高水平发展,使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提升。
(三)刻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并非依赖于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他们自身与外界之间的互动而构建的。即便教师的讲解再精彩,也无法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效果。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因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这些因素的形成和提升,必须以个体的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为基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只有在自主学习中才能产生。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不断拓展教学空间
鉴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的核心应回归生活,重视其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维度应涵盖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而空间维度则应广泛覆盖整个社会的存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4篇
一、全册教学概述
本教材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其生活实际进行编写,旨在突破传统单一的知识教学模式,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能力的全面发展,力求在相互联系中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全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家园》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世界的地理格局和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认识中国的地理特点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理解各国经济互通的重要性,正确看待互联网的影响。第二单元《关注环境的呼声》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学习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自救知识,增强学生对自然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第三单元《全球性挑战与责任》使学生理解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珍惜现有的和平生活,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理性认知,同时介绍联合国的基本性质、使命及其关键作用。第四单元《积极迎接未来》旨在引导学生明确自我生活与学习的目标,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在健康快乐中成长。
二、全册教学目标: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认识中国的地理特征及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正确对待随之而来的互联网时代。
2、培养学生关注与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意识,学习应对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救知识,提升他们保护自然和物种的自觉性和情感,加强节约资源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习惯。
3、带领学生走向多元文化的世界,培养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让他们正确认识不同文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4、使学生理解和平的重要性,珍惜来之不易的和谐生活,培养理性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其在全球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5、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设定生活和学习的目标,并能够独立安排日常生活,促进他们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