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旨在通过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展开多元化音乐教育。教材由六个单元和“随心唱响”部分组成,强调体验、模仿、探究等教学过程,注重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扬,同时融入全球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教学目标包括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爱国情怀。教师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参与度。具体实施措施包括音乐欣赏、演唱、识谱和创作,课程安排共计16课时,力求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参与中,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专为义务教育阶段设计的教科书。该教材由六个单元和一个“随心唱响”部分组成,共计七大模块。每个单元围绕一个具体的人文主题展开,选取与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安排遵循了课程目标中的“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音乐体验活动的机会。
1、教材的整体结构较以往侧重于乐理和识谱的知识体系,转向以人文主题为核心的多领域音乐教学单元组合,突显了其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2、教材选材强调对音乐文化母语的继承与发扬,充分展示了中华56个民族,特别是各个地域的传统音乐特色。
3、对国外音乐材料的选用,打破了过去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方式,逐渐增加适合中学生理解与学习的多元音乐文化内容。
4、教学内容更贴近现代社会,融入了20世纪的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新元素。
5、教学活动的设计多样化、生动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总目标
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三、教学实施措施
1、感受与欣赏
本部分教学以音乐为核心,从声音出发,以欣赏为主。讲解要简洁、生动且富有启发性。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见解,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以此提升他们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逐步培养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同时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2、演唱
演唱歌曲是七年级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首歌曲的演唱都必须建立在对其含义的理解之上,力求学生能够表情丰富、感情真挚地演唱。
3、识读乐谱
乐谱是记录音乐的基本符号,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工具。学生若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将有助于他们参与音乐欣赏、表现和创作等实践活动。
4、创作
(1)旨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即兴音乐创作活动。
(2)通过运用音乐素材进行创造性尝试与练习。
四、具体安排:
第一单元 3 课时 第四单元 3 课时
第二单元 3 课时 第五单元 3 课时
第三单元 3 课时 第六单元 3 课时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 篇2
音乐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领域,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表现形式。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他们对音乐的喜好和兴趣各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单一化的“知识”或“学科”认知,而应把“促进每位学生个性的发展”视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应放弃传统的绝对权威地位,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偏好,抓住他们的兴趣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学生现状分析
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虽然全校大部分学生对音乐持积极态度,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课堂参与度低。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优势,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材主要包括歌曲演唱,如《启航》、《我和我的祖国》、《小白船》、《快乐的节日》、《朋友》、《送别》等,此外还涵盖了音乐欣赏的各个方面。学生将能够主动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进行简单的评析。
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以歌曲演唱为重点,辅以音乐欣赏,课程分为六个单元,其中包括2节复习考试课和1节机动课,实际授课时间共计16课时。
三、教学目标分析
1、强调音乐学科的核心特征,融入对祖国、社会主义及中国共产党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对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使其具备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激发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与民族自豪感,同时扩大视野,培养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全学期教学的总目标
1、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2、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
5、培养乐观向上的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精神。
五、教学措施
1、遵循音乐教育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课程的特点。
2、注重音乐教学各个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策略。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5、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6、因地制宜地执行《标准》。
六、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2课时
第二单元 2课时
第三单元 3课时
第四单元 3课时
第五单元 2课时
第六单元 2课时
机动与考试 2课时
全学期共计16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