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规划

301个月前

本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落实新课程改革,强调创新思维和实践。四年级是学生认知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他们对自我和他人有初步理解,但仍需加强团队合作、友谊观及社交技巧的培养。教材分为四个单元,关注儿童的社会生活,旨在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个性。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良好行为习惯,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基本理念强调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设计教育内容,采用适合儿童的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措施则聚焦于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围绕教学中心,以创新思维和实践为基础,注重课程规范化,提高教学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优质均衡和谐教育”的理想而不断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发展及社会意识逐渐提升的关键节点,在这一阶段,他们对自身、他人及社会已具备初步的理解,并在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展,学生对社会和道德的认识仍存在亟待提升之处。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助人的意识。他们在交友过程中,可能因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过渡期,表现出交际能力不足,或在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封闭或攻击性,导致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友谊、提升社交技巧、树立良好交往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四年级学生在判断是非上已有所提升,但由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的保护下成长,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欠缺。这种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导致情绪困扰,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不仅影响个性的发展,也对他们道德行为养成造成阻碍。他们逐渐对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和资源不足,产生关注,并展现出参与社会活动、提升生活技能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为《我与规则》;第二单元为《我是小小志愿者》;第三单元为《我崇敬的人们》;第四单元为《生活中的交通与通信》。此教材围绕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以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为前提,致力于发展儿童的内心世界与个性,体现以人育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旨在通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及社会互动,引导他们获取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态度与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对自我、他人及社会的认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行为习惯,具体包括:

1、学会团队合作,体会合作所带来的益处;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掌握交流与沟通的技巧,学会分享快乐与分担忧愁;正确应对欺凌与威胁,勇于反抗。

2、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升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力与承受能力;培养诚实守信的品德,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3、理解消费的权利和基本常识;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培养辩证看待工业文明的能力,关注环境问题,养成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参与社会、学习为人。

2、儿童的生活经验应构成教育内容的基础,教育形式和内容需贴近儿童的实际需求。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追求的目标,必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在内心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规划》.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