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安排(人教版)

22小时前

一年级(1)班共有学生30人,男女各半,学生基础知识差异较大,特别是数学逻辑思维较弱。教学重点在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本册教材涵盖数的概念、加减法、图形认知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教材分析指出,重视学生真实经验,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教学,使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和计算技巧。教学目标包括熟练数物体、理解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基本图形等。教学内容重点在10以内的加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核心为一位数的加减法。教师需关注学生差异,创造学习情境,强化作业完成和书写整洁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家庭作业的结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二、班级情况

一年级(1)班共有学生3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5人。虽然学生在入学前有接受一定的学前教育,但他们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差异较大,特别是部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较弱。学生在幼儿园时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也未能很好建立。刚进入小学的他们,对新的学习环境感到十分陌生,适应能力也有待提高,不过他们充满了好奇心,表现得活泼可爱,充满了求知欲。本学期的重点将放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准备课、数的概念、1至5的加减法、图形初步认识、6至10的加减法、11至20的数字认识、数学乐园、钟表的认知、20以内进位加法、期末复习。通过这些内容,学生将逐步掌握基本的数与计算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三、教材分析

1.每个单元后都设有综合练习,形式多样,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2.数学乐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3.注重学生的真实经验和感受,在活动和学习素材的设计上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4.将认识数字和计算结合起来,交替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熟练掌握计算技能。

5.强调理解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数字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方法,鼓励学生使用他们认为合适的计算方式。

7.通过直观的方式认识立体图形,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8.设置“用数学”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教学方法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数出20以内物体的数量,懂得“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掌握数的顺序与大小,学会读写0至20的数字。

2.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的构成,认识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一位数的加法及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具备根据加减法的概念和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认识符号“=、>、<”,学会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5.直观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概念。

6.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7.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和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全册教学重点与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认识数和进行计算的重要基础。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同时也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一位数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学生必须切实掌握,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4课时)(第二周至第三周)

(二)位置(5课时)(第三周至第四周)

(三)1~5的认识及加减法(15课时)(第四周至第八周)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9课时)

3.关于0的认识及相关加减法(3课时)

(四)图形的认识(5课时)(第八周至第九周)

(五)6~10的认识及加减法(20课时)(第十周至第十三周)

1.6、7的认识及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及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及相关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六)11~20的数字认识(10课时)(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

1.11~20的数字、读写及认知(4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5课时)

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5课时)(第十五周至第十六周)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5课时)(第十七周至第二十一周)

 九、总复习(15课时)(第二十二周至第二十五周)

 十、具体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需要积极利用教学资源,灵活运用教材,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学习与成长;同时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创造情境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素材,帮助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3.时刻强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保持书写整洁的重要性。

4.将课堂教学与家庭作业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安排(人教版)》.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