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对自我、他人、家庭和社会有初步认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教材围绕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展开,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和个性的发展。教学目标包括培养礼貌、诚信、友爱等品质,强化个人权利与义务的理解,以及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教师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他们解决生活问题,鼓励自主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年级是小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对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的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拓展,深入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也变得愈发重要。本课程因其开放性、活动性和实践性较强,绝大多数学生对此课程充满了学习的热情,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
本教材以四年级学生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以促进儿童丰富内心世界和健全个性为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活动和关系的互动,培养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与理解,逐步养成合格社会主义公民所必备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围绕四年级学生不断拓展的社会生活展开,聚焦于每一个儿童的成长,旨在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活动和关系的互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现代社会,增强他们的参与能力;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对自、他人和社会的深入认知与理解;最终逐步养成合格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礼貌、诚信、友爱、宽容、公正、合作和负责任的品质。
(2)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平等交流与合作。
(3)鼓励学生合理而有创意地探究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在道德问题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初步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认识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及规则,明白规则和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意义。
(2)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明白各个群体、民族和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认识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理解同情和帮助弱者是个人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关爱困难与不幸者的习惯;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关心集体、参与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理解民风民俗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及迷信行为,体会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了解交通发展状况,认识交通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电视、网络等媒体与生活的关联,学习如何制作报纸,掌握小报的合作制作方法,了解现代通信的发展及常用的通信方式,学习基本的通信技能。
四、教学措施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合理利用教材,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师在备课时应理清教材思路,把握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提供的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让他们用自己的视角看待世界,鼓励他们表达个人见解。
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如何做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及社会参与能力,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爱心、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3、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需根据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生动方式,引导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人格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采取既基于客观社会又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探究与技能训练,培养出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