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学安排(通用2篇)

619小时前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旨在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教学内容包括数的概念、10以内的加减运算、图形识别、钟表认识等,重点在于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能熟练数物体、理解加减法、识别数学符号、认识几何图形及钟表等。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数学能力和实际应用。教学计划强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特别是中等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对新环境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他们天真无邪,活泼可爱,但在学习上可能会面临不少不适应,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为本学期的主要工作重点。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涵盖以下内容:准备课,位置,数字比拼,1至5的基础认识与加减法,图形认知,6至10的数字及加减法,11至20的数目认识,数学乐园,钟表认知,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能熟练数出20以内的物体个数,理解“几个”和“第几个”的意思,掌握数字的顺序与大小关系,并能认读、书写1至20的数字。

2、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了解算式的组成部分,并能熟练进行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计算。

3、能够通过加减法的基本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知符号“=”、“<”、“>”,并能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图形。

6、初步掌握方向位置,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

7、初步认识钟表,能够识别整时。

8、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学习数及其计算的起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同时为后续多位数的计算打下基础。掌握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的根基,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知识与技能,务必要让学生扎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 加强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将实验教材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个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和比多少两个部分。数一数旨在了解学生数数的经验,比多少则是对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去掉了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的“比高矮”“比长短”。

(2)将“位置”从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上册,主要学习“上下、前后、左右”。其中“左右的相对性”和“用第几行第几定物体的位置”被删去。

2. 降低了难度

(1)将平面与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以便让学生逐步适应。因此本册中先重点学习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学习安排在一年级下册。

(2)钟表的认识仅限于整时的识别,原本包括整时和半时的内容,半时的掌握被推迟到二年级上册进行。

六、方法与措施:

1. 认真研究《标准》和教材的内容,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利用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引入课堂。

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演示、观察以及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升学习效果。

5.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的问题,避免过于复杂或偏难的内容,要关注中等生与理解能力较慢的学生。

6. 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 每月组织一次作业评比活动,以激励学生学习进步。

8. 重视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2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的概念与比量,1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运算,图形的认识与分类,11至20的数的学习,钟表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指导思想:

始终围绕学校的“启智”教育目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安排。

1、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提供熟悉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

2、丰富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现实中的数学应用。

3、选择富有趣味性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与自主探索中共同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能力发展,适时改进学生评价方式,例如建立“课堂优秀发言集锦”。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数出20以内物体的数量,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与大小,学会读、写0至20的各个数字。

2、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加减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掌握一位数的加法与10以内的减法运算。

3、初步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并能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字的大小关系。<>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圆形。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

7、初步认识钟表,能够识别整时与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够运用生活经验,对数学信息进行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数据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4、了解到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方式,拥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下,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保持好奇心,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支持下,能够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过程,感受到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发现并及时纠正数学活动中的错误。

5、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信念。

6、培养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更多游戏化教学方式,激发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

2、课堂教学中,应选择有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非过于复杂或广泛的问题,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关注中等生和思维相对较慢的学生。

3、布置有趣的作业,例如动手操作的任务,减少枯燥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适当指导家长如何正确辅导孩子的学习。

5、每月举行一次作业评比活动,激励学生比一比,谁的进步更快。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学安排(通用2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