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学期教学安排

261周前

本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针对46名学生的学习特点,强调应对学生在转变学习方法时的挑战。学生仍依赖于死记硬背,缺乏深入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读法、听法、思法、写法和记法指导。课程内容包括有理数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图形的初步认识以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计划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从小学生习惯中转变,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习体验。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达到学校的教学目标,进入同年级前70%。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初中20xx级)数学教师,本班有46名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常常仍然依赖于小学时期的学习方法,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这不仅使得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而且导致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法指导。七年级的学生在面对课程增多、学习负担加重时,常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注意力容易分散,这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率。有必要加强听课方法的指导。思维是学习的核心,善于思考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不善于思考则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七年级学生容易固守小学阶段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相对狭窄和呆滞,不利于后续的学习,因此必须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在解题时,书写往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需要对他们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学生能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技巧,对其学业成绩有着显著影响,初一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仍处在初级阶段,往往依赖于机械记忆,而对理解性记忆的掌握不足,这与初一课程的要求相悖,需要重视记忆方法的指导。

 二、教材及课程标准分析

第一章 有理数

1. 通过实际案例,认识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能用正负数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能够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来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并能求出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并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学习,能够体会从数与形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 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运算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能够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 理解乘方的概念,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1. 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是描述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数学从算式到方程的进步。

2. 通过观察和归纳总结等式的性质,并能够利用这些性质探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了解到解方程的基本目标是将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其解法,体会化归思想的内涵。

4. 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定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理解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 通过探讨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1. 通过大量实例,体验和认识生活中事物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基本几何体(如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这些几何体,并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例与一般情况的辩证关系。

2. 能够从不同角度描绘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和它们的简单组合所形成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够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 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距离的含义;能够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中点的概念,并能描绘一条与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

4.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式;能够比较角的大小,能估算一个角的大小,能够计算角度的和与差,理解度、分、秒的概念并进行简单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以及余角与补角的特点,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和“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能够用尺规作图描绘一个与已知角相等的角。

5. 初步掌握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够根据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并用语言描述简单的图形。

6. 初步体验图形作为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并能初步运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 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同学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和主动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 了解数据收集方法,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能够设计简单的问卷收集数据;能够根据问题查找相关资料,获取数据信息。

2. 初步认识抽样的重要性,体会用样本推测总体的思想。

3. 掌握记录方法,并能用表格整理数据。

4. 进一步体会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在数据描述中的应用。

5. 能够使用计算器处理简单的统计数据,进一步感受计算器在运算中的优势。

6. 参与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联,认识统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性,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进度安排

1.1 正数与负数 2课时

1.2 有理数 4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法 4课时

1.4 有理数的减法 4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

1.6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小结

课时

2.1 从算式到方程 4课时

2.2 一元一次方程的初步讨论 4课时

2.3 基于购买布料问题的讨论 4课时

2.4 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4课时

小结 2课时

3.1 形状的多样性 4课时

3.2 直线、射线和线段 2课时

3.3 角度的测量 3课时

3.4 角度的比较与运算 3课时

小结 2课时

4.1 调查学生对动物的喜好 2课时

4.2 视力情况的调查 2课时

4.3 课题学习 1课时

小结 2课时

 四、奋斗目标

达到学校的教学目标,进入刘家片区同年级同科目的前70%。

 五、具体措施

1. 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和归纳,主动进行学习。

2. 认真衔接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和要求,避免随意拔高课程难度。

3. 强调方程的核心内容,将相关知识融入方程讨论中;在实际问题中列方程进行讨论;通过加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及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的传承。

4. 在“图形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原型,展示丰富的几何世界;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积极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和交流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意识;重视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加深理解,培养几何语言的使用能力。

5. 适当增加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不追求练习的数量。

6. 强调在统计活动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统计思维;选择真实案例进行教学。

7.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计算器的使用,丰富学习资源。

8. 做好教学的六个认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包括读法、听法、思法、写法和记法的指导。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学期教学安排》.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