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课程强调实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包括观察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制作洋葱根尖切片及绘制生物图。教师需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如组织解离、染色浓度与时间、压片力度等。在实验安排中,利用解离、漂洗、染色的等待时间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并教授观察技巧,鼓励学生使用示范显微镜观察不同阶段的有丝分裂。还提出了洋葱根尖的培养方法和取材时间。教学计划强调要深化生物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促进他们在生物学科的全面发展。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表 篇1
高一生物课程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学年,高考对生物实验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一份《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并识别其不同阶段。
2. 学会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显微镜切片。
3. 掌握生物图的绘制技巧。
二、教学安排
1. 实验前,教师需说明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
(1) 组织解离充分是实验成功的基础,只有组织充分解离,细胞才能良好分散,不会重叠。
(2) 在染色过程中,染液的浓度与染色时间须合理把握,染色过深会导致观察结果不佳,无法清晰辨识。
(3) 在压片时施加的力度要适中,过重会造成组织损坏,过轻则细胞未能充分分散,二者均会影响观察效果。
2. 制作切片时的空闲时间利用。解离、漂洗、染色三个步骤都有等待时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间隙时间进行讲解,例如:洋葱根尖的培养方法、取材时机、氯化氢在解离中的作用、漂洗的目的与方法;分生区细胞与根尖其他细胞的区别;高倍镜的正确使用方法等。
3. 教授学生观察的要点。观察时,建议学生先使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进行观察;若制备的切片质量较好,根尖各区清晰,则直接观察分生区;若切片分区不清晰,则应寻找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
4. 增加实验演示。由于学生自行制作的切片可能出现问题,教师应准备五台示范显微镜,分别展示有丝分裂的不同阶段(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并在旁边绘制示意图。若学生自制切片的观察效果不理想,可前往观察教师的示范镜。
三、备课资料
关于洋葱根尖的培养方法:
1. 培养洋葱生根时,应避开刚采摘的新洋葱,因为其处于休眠状态,不易生根。培养过程中需每天至少更换一次水,以防止根部腐烂。如果使用新采摘的洋葱,需想办法打破其休眠状态,常用的方法是将洋葱底部浸泡在低浓度的赤霉素溶液中,以促进生根。
2. 对于前一年收获的洋葱,可采取以下方法促使其生根:
(1) 选择底盘较大的洋葱为生根材料。
(2) 剥去外层的老皮,并用刀削去老根,注意不要损伤根芽。
(3) 用烧杯装满清水,放入洋葱,并将其置于光照处。保持水的清洁,每天更换1至2次,通常在2至3天内可获得所需实验材料。如班级较多,为避免洋葱根生长过长,可将其置于冰箱中(1至2 ℃)培养。
3. 确定取材时间。洋葱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时间具有规律性。通常在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分裂最为活跃,特别是在上午11时30分时,此时取材效果最佳。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解离时,可将2~3 mm长的洋葱根尖浸泡在由浓盐酸与95%酒精等体积混合而成的溶液中,浸泡20至30分钟,以使根尖细胞被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从而便于细胞分离。
2. 在染色环节,可使用紫药水替代龙胆紫染液,但浓度不宜过高。建议将紫药水稀释,即每2至3滴水中加入一滴紫药水,染色3至5分钟后,将洋葱根尖移入带有一滴清水的载玻片上进行装片。
3. 压片时仅用手指轻轻按压,不易将根尖细胞分散。可用小刀将染色后的洋葱根尖压平,或用铅笔的橡皮端稍微用力压,这样有助于细胞更好地分散,并便于放置盖玻片。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表 篇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的教学工作将围绕深化生物课程的改革展开,重点关注规范教学常规,以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有效结合为研究方向,同时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努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目标
学生在高一生物课程的学习中,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掌握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认识到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把握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生物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进一步学习和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及模型,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与成就,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认识生物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发展及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使生物科学知识在个人及社会生活中得到推广。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生物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培养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3)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的性质,能够清晰辨析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生物知识参与社会事务讨论。
3、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实验器材,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生物学实验操作以及生物绘图等技能。
(2)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课程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形成有机整体。
三、教学对策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涉及农业、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是一门强调实验与实践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
在教学中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论,理解其核心思想,明确其目标要求,把握教学方向,使生物课程教学更加高效。要从整体把握生物教学内容,了解各章节的相对位置,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同时深入研究章节内容,结合教材的整体背景,使课堂内容全面、完整,并具有层次性。
2、严格遵循“教学五认真”的原则,认真备课,严格教学,科学布置与批改作业,细心辅导,实时考核与评估。生物科学是一门富有人文内涵的学科,应深入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实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教材特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中心,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增强课堂的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