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安排(精选2篇)

373周前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旨在通过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的科学兴趣和能力。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索周围环境、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并通过多种感官进行有序观察。针对学生在科学基础知识和深入思考上的不足,计划将重视科学启蒙教育,采用小制作、小实验等实践活动,结合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内容分为多个模块,涵盖身边的科学现象、水的科学、天气及空气等主题,注重知识传播与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学措施包括强化基础知识、鼓励猜想、利用直观教学及合理设置课堂规则,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1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教科研工作重点,我们始终恪守“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与“育人优先”的教育宗旨。在此基础上,融合科学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与创新,积极开展科学教学工作。提倡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深化他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使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促进我校科学教学的进一步突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真实的科学观察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观察的重要性,理解细致方法的必要性,同时在观察描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

2、引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鼓励他们关心与探索周围的环境。

3、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基本的观察过程,提出问题,发现更丰富的观察内容,并尝试解决观察中遇到的问题,尝试改进观察方法。

4、能有序且目的明确地进行观察,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方式综合感知事物。

5、能够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评价。

6、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相关问题。

7、在观察与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注重事实、细心观察、尊重他人意见,勇于提出不同观点,乐于合作与交流。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奥秘的探索欲望。

三、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的学生为一年级,视野开阔,课堂表现活跃热闹。然而,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不足,动手实验时常只是在玩耍,而非有目的地去探索与实验。学生们往往在活动后回答问题时表示不知,因此本学期的科学课程将注重科学启蒙教育,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能力。我计划从综合实践能力入手,涉及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等,结合科学课程的新标准,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使科学课步入新课程改革的新时代。

四、教学措施:

为了顺利实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科学成绩情况,我结合学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制定如下措施:

1、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鼓励他们关注收集事实,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问题结果进行多种假设和预测。在解决问题前,引导学生先思考行动计划,并提供提问与假设的机会,指导他们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3、充分利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直观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亲身体验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组织好每一个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

4、课堂常规应有序:课本、笔记本等材料提前准备好,铃声响起时准时上(下)课,互不打扰。

5、实行当堂理解掌握下节课提问打分的方式,进行单元测试,及时批改作业,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并对作业进行星级评定。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2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共一个班级。这些学生虽然个性活泼,思维活跃,但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听课能力上,与以往相比仍有差距。尽管课堂气氛热烈,但学生在深入思考问题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在动手实验中,常常是为了玩而玩,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经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实验后常常出现“一问三不知”的现象。在本学期的科学课程中,我将着重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重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计划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通过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等方式,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使科学教学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探索阶段。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23课。从知识内容上可以分为六个模块:

1、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3)课,以学生玩具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认识身边熟悉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如何知道:(4—9)课,以“学生对日常现象的观察与理解”为线索,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科学历程开启一扇门。

3、水的科学:(10—14)课,从学生对水的认知入手,通过了解水资源的分布、欣赏水体之美、认识水的三态等各类探究活动,逐步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水的特性。

4、天气与我们生活的联系:(15—19)课,以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基础,进行观察、记录和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周围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乐于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态度。

5、我们周围的空气:(20—22)课,帮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重要性。

6、研究与实践(两课):以“学生对玩具的认知”为线索,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括简单的器具拆装、植物的观察等,培养“模仿与制作”、“拆分与组合”的动手能力,以及细致、思考和实践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从科学课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带领他们参与基础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主题,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播,又强调探究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观察、思考、提问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重点:

《我们如何知道》、《天气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水的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四个单元。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来进行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科学知识的综合素养,并逐步提升难度。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措施:从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出发,以实验为核心,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来验证课程中的日常现象,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撰写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过程中的思考能力。

2、教改思路:改进学生评价方式,将学科评价分为综合能力与基础知识评价,各占50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观察和实验探究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五、教学进度安排

按照县小学教研室的进度进行。

《一年级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安排(精选2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