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xx年《流动人口报告》,中国流动人口已达2.5亿,占总人口的17%,未来十年预计将增加至超过2.1亿。新生代流动人口比例超过50%,平均年龄逐渐上升。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比76.5%,且跨省流动占89%。流动人口平均在外流动时间为4.6年,月收入超过4800元,雇员收入差异明显。人口外流导致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增多,农村37%儿童为留守儿童,老人比例达到38%。农村婚姻压力加大,尤其是大龄未婚男性,土地撂荒现象严重,表明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中国当前有多少流动人口?
——每五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根据20xx年《流动人口报告》数据显示,至20xx年,中国流动人口达到2.5亿,占总人口的17%。换句话说,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报告》分析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将持续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预计到20xx年,中国的流动人口将超过2.1亿。
在“十四五”时期,人口将继续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集中,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将显著增加,而中西部地区的流动农民工比例也会明显上升。
流动人口中谁占主导?
——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超过一半
《报告》指出,近年来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在逐渐增加。20xx年的研究显示,1985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占到了47.5%,其中“00后”占比达到10.0%。
届至20xx年,这一比例已超过51.5%,而“00后”的比例也上升至12.0%。
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在不断增长,且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整体人口。20xx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8.5岁,而到20xx年提高至30.0岁,上升了1.5岁。
值得注意的是,20xx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而“90后”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0年,比20xx年的数据显示有了进步。
流动人口主要流向何处?
——超过70%的流动人口集中在东部地区
从流动人口的地域分布来看,20xx年,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6.5%,而西部地区则为13.5%;到20xx年这一数字分别降至75.5%和14.5%。尽管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的主要集中地,但其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有所增加。
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大多以跨省流动为主,20xx年东部地区的跨省流动人口占比为89.0%,20xx年这一比例略有下降,但仍然达到88.0%。
流动人口在外漂泊多久?
——平均在外流动时间为4.6年
《报告》指出,20xx年流动人口在外的平均时间为4.52年,而到20xx年这一数据增至4.6年。
经过分析,流动人口在外的稳定性得以维持,且20xx年与20xx年数据的微小差距,或许反映出流动人口群体的更新换代,时刻都有新的人口加入到流动中去,同时也有一些现有的流动人口选择结束流动。
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如何?
——平均月收入超过4800元
数据显示,20xx年流动人口的平均月收入达到了4820元,与20xx年和20xx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2%和20%。
雇员的平均月收入为4180元,较20xx年的3280元有了明显提升。其中,男性雇员的平均月收入为4600元,而女性为3500元;农业户口的雇员平均月收入为3800元,非农业户口为5900元。
另外,流动人口的收入大多集中在3000至6000元之间,占比达到67.0%。其中,4000至6000元收入范围的流动人口比例最高,达到36.0%。而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流动人口比例仅为6.0%。
有趣的是,流动人口的外出工作对家庭经济收入的贡献十分显著。《报告》分析称,家庭中有外出工作的成员,其人均年收入为19200元,明显高于没有外出务工家庭的15700元。
人口流出造成了哪些问题?
——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日益严重
人口外流带来了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的普遍存在。据20xx年底的数据,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整体的37.0%。其中,安徽、河南、四川等地的留守儿童比例均在45.0%以上。而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也促成了留守老人的增加,留守老人的比例已达到38.0%。
——加剧了农村婚姻压力
《报告》指出,人口流出导致适婚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大龄未婚现象愈发明显。农村35岁以上的未婚比例为3.0%,性别差异十分显著,男性未婚比例为4.2%,而女性只有0.3%。
报告分析认为,随着女性对配偶选择标准的提升和婚姻成本的增加,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愈发难以择偶,面临婚姻压力。
——土地撂荒问题严重
调查显示,农村整户外出家庭的土地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占比高达76.0%。其中,东北地区的闲置比例最高,达到83.0%。42.0%的整户外出家庭的土地由亲属耕种,转租的占25.0%,而撂荒的土地也占据了9.0%。
——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出人口流出对社会经济尤其是农村发展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