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613小时前

乡镇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现状显示出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干部占82%,年龄结构合理,90%的干部为青壮年。然而,部分干部缺乏农村生活经验,导致“高层指挥多,深入基层干事少”的现象,增加了与农民的沟通障碍。工作态度亟待改善,一些干部对乡镇工作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缺乏热情和责任感,调研深入基层的频次不足,工作方法简单,未能及时解决问题。在乡镇工作转型的背景下,干部能力不足,主观上存在学习积极性不足和创新能力欠缺,客观上与管理力量减弱和领导素质不高有关。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乡镇干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复杂局面。

一、乡镇干部队伍教育管理现状

(一)文化素质显著提升。

自200年起,县先后将名大学及中专毕业生分配至乡镇工作,200年之后又多次从毕业生中招录乡镇工作人员,并安置了400余名转业和退伍军人,充实乡镇干部队伍。目前,全县在职乡镇干部1341名,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干部达到1104人,占总人数的82%。大量高学历人才的加入,有效提高了乡镇干部的整体文化素质,乡镇干部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逐步从过去的“多干少想”,转变为“多思考少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工作的开展。

(二)年龄结构更趋合理

目前,我县的乡镇领导总人数为人,其中45岁以下的干部人,占总领导人数的%。乡镇干部中,45岁以下的比例达到90%。这说明绝大多数乡镇干部处于青壮年阶段,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活力。然而,因年龄结构和成长环境的差异,部分乡镇干部缺乏农村生活的实战经验,resulting in表现出“高层指挥多、深入基层干事少,关注政策多、关心群众少”的状况,造成与农民及村社干部在思想上的沟通障碍。

(三)工作态度亟待改善

一些乡镇干部在工作多年后,常常产生自认为功劳卓著的感觉,尤其是一些高龄干部,往往期盼着能够转到轻松的部门工作;而年轻干部则以文化程度高为理由,对乡镇工作常有“得过且过”的态度。这导致了一部分乡镇干部缺乏自我反省,未能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关系,常抱着“今天过完就行”的心态,工作时不热心、不细心,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乡镇干部在深入基层调研的频次明显不足,工作方法也显得相对简单,对干部群众反馈的问题往往避重就轻,思考不够深入,采取的措施更是有限,未能及时予以解决;更有一些干部虽然在基层工作,却心系机关,走马观花式地开展工作,极少真正倾听农民的需求,导致指导工作时缺乏针对性,推动工作进展缓慢。

二、乡镇干部精细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在乡镇干部队伍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待遇逐渐改善的大背景下,乡镇干部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却呈现出愈加复杂的局面。深入分析问题,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主观上,部分乡镇干部学习积极性不足、服务意识淡化、创新能力欠缺;客观上,与乡镇工作转型、乡镇干部管理力量减弱、乡镇领导的素质与能力不高等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镇工作转型,导致部分干部能力不足

许多干部普遍将乡镇工作视为与群众交往,简单依靠“协调”或“应付”的方式,未能认识到乡镇工作的复杂和艰巨。乡镇干部在主观和客观上均放松了学习与技能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演变,乡镇的主要工作从过去的生产指导、催款催粮,转变为如今的帮助构建和谐社会、实施科学发展。工作重心的巨大转变使得一些乡镇干部感到“老办法无效,新办法难以掌握”,从而在工作中迷失方向,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运作。

《乡镇发展现状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