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初一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课程依据国家教育方针,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情绪调节、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提升。班级面临多种挑战,如适应性差、缺乏心理关怀及家庭因素影响等。目标是帮助学生应对心理问题,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挖掘潜能,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课程内容包括自我认识、沟通技巧、挫折应对、学习自信及情绪管理等。教学方法强调互动体验,注重实际应用,减少传统讲授。计划每周一次,共16课时,内容涵盖从心理健康基础到推理能力训练等,旨在通过丰富的活动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保健意识。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相关要求,以新修订的心理健康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运用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助力学生素质提升,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班级情况
本学期,我负责七年级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面临多种挑战。
1、学生主要来自八个管理区的小学,少部分是从外省转来的,初中学习适应性较差。
2、班级中有些被视为“差生”的学生,他们在小学时缺乏老师的关心和支持。
3、部分同学因家庭因素(如离异或单亲家庭)影响,心理上存在障碍,与人交往缺乏热情和协调性。
4、由于年龄和教育背景的影响,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极为匮乏,对自我认识和调控能力不足。
5、小学阶段未能接受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6、初一学生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尚未对自己的身体有科学的理解。
三、目标和任务
1、目标:增强所有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帮助他们应对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挖掘个体潜能,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助力其全面健康发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2、任务: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针对性地教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预防和减轻心理问题,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四、主要内容
1、促进自我认识与关注,客观地评价自己。
2、鼓励与同学、老师及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3、逐步适应生活与社会变化,培养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关注健康、学业与道德发展。
4、关注他人,乐于助人,妥善处理个人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学习与成年人交往,防范孤僻与偏执。
5、提升学习自信心,挖掘学习潜力,努力实现进步,预防学业下滑。
6、在学习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初步的辩证思考方法,增强独立性与批判性,勇于质疑探索。
7、学习主动调节情绪,处理烦恼与焦虑,掌握面对挫折的技巧,保持健康情绪,预防各类“学校病”和情感障碍。
8、参与适当的劳动活动,珍惜公共财物,反对浪费。
9、预防“早恋”,科学对待同性与异性朋友。
10、学会应对青春期的困扰,逐步调节与控制情绪。
五、途径和方法
1、开展心理辅导课程。
2、强化课堂教育作为主要渠道,班主任应在每个月的班会时间进行1到2次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3、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根据不同年级与层次的特点,每学期举办1至2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
4、提供个别心理辅导
与学生一对一沟通,帮助他们解开心中困扰,对心理行为进行评估与矫正,必要时转介专业机构。
5、在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其融入课堂活动,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班级活动中也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六、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保健意识。应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心理困扰,做到学以致用:
1、避免过多依赖传统讲授,采用多元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
2、减少对心理学名词、概念与原理的关注,应着重于实际应用。
3、采用团体活动、讨论反思等互动体验形式。
4、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与案例讨论提升心理素养。
七、课时计划
七年级:本课程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本学期共计教学周:16周,总课时数为:16课时。
八、课程安排
第 一 学 期
周次节数教学内容备注
111、我与心理健康(上)
212、我与心理健康(下)
313、难忘小学
515、正确认识自己
616、真诚悦纳自我
71联考
817、情绪调节
918、克服害羞心理
1019、思维的眼睛——学会观察(上)
11110、思维的眼睛——学会观察(下)
12111、推理能力训练(上)
13112、推理能力训练(下)
14113、灵活的思维
151联考2
16114、人人是记忆专家
17115、注意力与学习
181期末复习
191期末复习
201期末复习
211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