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安排(精选3篇)

59小时前

本学期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聚焦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巩固与实际应用能力提升。班内36名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数学理解,教材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强调生活中的数学联系。教学目标包括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周长和时间单位等。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与直观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估算能力与合作学习,提升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与信心。重点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与四边形认识,难点为时分秒及四边形性质。教师需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关注个体差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负责x县x小学三年级(上)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目前班内共有学生36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两年的数学基础学习,对基本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已经适应了新教材的学习方法,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有了广泛的认识。这为他们在本册教材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编排内容遵循了整体教材编写的原则和理念,旨在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延续了之前教材的风格和特征。本册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性、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多样化的解题方法以及开放性的教学方式等方面。考虑到不同的教学内容,本教材还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计算教学的结构,强调数感的培养。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合理安排学习进度。计算教学的顺序需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数学知识本身的发展。

(2)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理解笔算过程与算法,不再单一依赖文字描述的计算方法。过去的笔算教学强调总结和记忆法则,而现在的数学课程改革更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避免机械记忆。

(3)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计算的意义和功能,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具体问题中才能显现其作用。

(4)结合笔算与估算的教学,增强估算能力。学习估算对培养学生的数感至关重要,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只需要进行估算。

2、量与计量的教学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直观感受。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如千米、吨、秒等,是源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需求。尽管这些概念较为抽象,但其内容却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这些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对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基本观念,同时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升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量与计量的内容编排上,教材设计了丰富、真实、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下感受和体验相关知识,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践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包含了四边形及测量的部分,这对学生理解现实空间、描述现实空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教材在这些内容的编排上,一方面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相关知识。几何形状的直观探索活动不仅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笔算和相应的估算及验算能力。

2、能够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并熟练进行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笔算及估算;能进行除数和商为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能读写分数,了解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理解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些图形;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实际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1千米=1000米);了解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1分=60秒),并能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列出简单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描述一些简单事件的发生可能性。

7、能够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和组合数,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以及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的建立。

9、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保作业认真、书写整洁。

10、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直观材料,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的估测和估算意识,重视提升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来学习计算,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合作交流,让他们体验探索的乐趣,适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

7、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的总体教学要求:

1:(1)了解万的概念,知道十个一千是一万,熟悉万以内的数位顺序。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掌握数的读写方法,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能够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及整百数乘一位数。

(3)能正确估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答案是几十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位数大约是多少。

(4)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理解0与任何数相乘得0,并会进行除法的验算。

(5)结合实际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写分数,并能够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6)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并认识千克与克,理解1千克=1000克的概念。

(7)了解24时记时法,能够进行普通记时法的简单换算。

2:(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明白它们的相同之处,清楚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

(2)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3)了解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知道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时,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够指出从不同视角观察构成特定形状的小正方体的视图,并能根据视图重建相应的物体。

3:(1)能够有效收集和整理数据,运用表格或简单条形图表达统计结果。

(2)初步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大小不同,能够使用偶尔、经常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二、各单元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

1、使学生通过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整十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与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条理化的思考,能够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解决问题与算法探索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二单元:

1、使学生经历数量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数字的位序。

2、通过实际操作和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含义,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能够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以及进行简单的估算。

3、使学生用数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用数学眼光分析周遭现象的能力,感受量化思想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第三单元:

1、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并认识千克和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增强学习的兴趣,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四单元:

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习用两步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数学学习的生活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获取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独立思考与研究问题的习惯。

第五单元:

1、通过具体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能够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结合生活实际,能够进行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体会24时记时法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第六单元: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判断物体的属性,并认识周长。

2、发展空间观念,通过测量和计算提高对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

3、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的意识。

第七单元:

1、通过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掌握相关的口算与笔算技巧,能够合理估算结果。

2、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索与问题解决,认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第八单元:

1、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形状差异,认识物体的面。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提升直观思维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情感和态度。

第九单元:

1、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条形图表达统计结果,理解统计的重要性。

2、经历实验过程,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交流自己的想法。

3、激发主动学习积极性,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十单元: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用实际操作结果表示分数,读写简单分数。

2、用直观方法比较分数大小,探究并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与他人交流算法。

3、感受到分数的实际需求,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好奇心和兴趣。

第十一单元:

1、通过复习掌握本学期所学内容。

三、本册教材的重难点:

1、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数与形的应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

2、通过独立思考、实践及合作,克服学习困难,获得成功体验,建立信心。

3、通过多种资源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4、学习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

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2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乘除法”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技巧。通过结合真实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多种口算方法,体验不同算法的优势,并掌握准确计算的能力。通过在实际场景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吨。通过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结合,认识千克、克、吨的实际含义与大小,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结合日常生活,解决与千克、克、吨相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相互联系。

3.第四单元“乘法”

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将学习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及连乘的技巧。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分享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准确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清晰地解释估算过程。

4.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及连除的技巧;还学习乘除法的混合两步运算。通过结合实际情境,加深对除法与生活之间密切关系的理解。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列出竖式计算过程并进行验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第七单元“年、月、日”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认识年、月、日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平年和闰年的区别,并能够判断哪一年是平年或闰年。体会24小时记时法的重要性,并学习这一记时法。通过感受时间里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一单元,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指令构建立体图形,并从多个视角观察这些立体图形。通过此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

本单元主要讲解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通过具体事物或图形来识别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在这一单元,学生将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有大有小。通过实际试验,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认识到某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在每个单元中设置了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应用问题以及实践活动。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等四个专题活动,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教材内容的呈现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

二、教材内容结构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三、强调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紧密结合,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力求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化与专题化。

五、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情感。

(三)、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21名学生,其中男生12名,女生9名。这一届三年级的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已有初步了解,较为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大多数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随处有数学,这为他们本册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册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重视生动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课时安排:

一、乘除法———————8—9课时

二、观察物体——————3课时

三、千克、克、吨————4课时

搭配中的学问————1课时

四、乘法————————9—10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3课时

五、周长————————5课时

交通与数学—————1课时

六、除法————————9课时

七、年、月、日—————4课时

时间与数学(一)——2课时

时间与数学(二)——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2课时

八、可能性———————2课时

生活中的推理————1课时

总复习—————————4课时

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3

(一)、数学思维方面

1、能够运用生活经验,对相关的数学信息进行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基本现象。

2、在探讨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与运动过程中,逐步培养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比较。

(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与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理解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法。

3、积累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的数学事物产生好奇心,并积极参与生动且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够克服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等过程,体会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5、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对此的兴趣,建立学习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理解、四边形的性质。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更多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课堂教学中,注重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的题目,而不是一味设难,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特别是照顾中等生和思维稍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如动手实践类的作业,减少单调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适时向家长传授有效的孩子学习指导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安排(精选3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