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xx年起,我局开展对村的全面调研,了解村情民意,发现该村存在贫困、农业条件薄弱等问题。村共有120户、350人,耕地650亩,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水资源逐渐减少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提升水利设施和改善农业条件,累计投资40万元,开挖灌溉渠道及修建蓄水池,提高了生活质量。村内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去年种植小麦200亩,同时有15%村民从事外出务工或小规模商业。针对农业发展需加强水利设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种养业和水产养殖业,改善交通条件及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文化素养,力求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和村庄整体发展。
根据我局的包扶计划,自20xx年起,我局的第一批调研组进入了村开展全面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多次走访村民,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以掌握村情民意。20xx年6月份,我县启动了“党员联农户促发展”活动,我局的12名党员与该村的农户结成联系户。我定期前往与我联系的李小华家进行座谈,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社会调研。
一、基本情况
村共有120户,人口350人,土地面积900亩,其中耕地面积650亩,近年来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依然存在一定的贫困现象。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村内水资源逐渐减少,导致土地沙化和耕地面积减少。自村委会成立后,该村的水利建设进展缓慢。借助我局及市县水利部门的支持,我们围绕水资源进行规划,通过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力求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自我局工作组进驻以来,累计投资了40万元,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我们对村内的自来水设施进行了检修与扩建,确保每户都有稳定的饮水供应。开挖了3公里的灌溉渠道,修建了250立方米的蓄水池。这些措施极大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二、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去年共种植小麦200亩,每亩投入约70元,预计产出320元,基本能满足村民的日常所需。村里还发展了30亩的经济作物,预计亩产可达200公斤。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气候因素,村民们不得不寻找其他收入来源,目前已有15%的村民从事外出务工或小规模商业经营。现有的商业活动包括杂货店、手工艺品制作等,虽然发展尚显不足,但村民们展现出了较强的创业意愿。
存在的问题:
一、村的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薄弱,受水资源的限制,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经过调研发现,干渠基础设施老化,部分渠道阻塞,导致水源引入不畅,使用成本增加,使得大部分农田难以得到有效灌溉。目前,已经有近300亩的耕地因水源问题被闲置。
二、土地分布较为分散,南北两侧的土地耕作距离较远,使得灌溉及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大规模农业的开展,亟需统筹规划,提高利用效率。
三、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部分耕地因灌溉不足导致土壤质量下降,需进行科学的土壤改良管理。
发展对策:
村的发展需围绕农业作为突破点,充分利用水资源,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便实现农民收入的提升。
一、增强水利配套设施,提升农业开发能力
村现有人口350人,现有耕地650亩。通过在过去两年中的努力,已有200亩耕地得到了整平,相关水利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尚有350亩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需要积极开发高效经济作物,确保农田的最大产出。
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建议围绕村内的资源优势,规划和发展适合的特色农产品产业,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通过发展有市场需求的产业,提升农民的收入。应重点推广高效作物的种植,以薄荷、药材等作为主导产业,增强经济盈利能力。
三、支持发展种养业
鼓励村民发展种养业,借助现有技术和资源来提升养殖项目的效益,增加村民的收入。以羊类、禽类的养殖为重点,利用这些项目为村民提供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四、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结合村北的水源优势,开展水产养殖项目,利用闲置的水域进行养殖,期待以此推动村民的收入增长,并促进新的经济活力。
五、改善交通条件
目前村的交通状况较差,村民出行不便,尤其在雨季,土路泥泞不堪。通过与村委会协商,计划修建一条300米的水泥路,改善出入交通,助力经济发展。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团队战斗力
根据市委的要求,增强村支部的凝聚力,推动工作规范化发展。积极组织党员、村民开展学习和培训,提升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村民。
七、推动文化建设
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以此为平台,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与学习,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助力建设和谐社区,推动整体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