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公民社会公德的状况及变化,特别关注公共秩序的维护。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级的同学和校外人士,采用匿名问卷的方式,共发放10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公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65%的人在垃圾处理上选择将垃圾扔进垃圾桶,62%的人对随地吐痰持否定态度。然而,只有36%的人始终遵循道德准则,表明道德教育仍需加强。在古迹保护方面,87%的人意识到刻字是不道德的,但仍有部分人未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明礼貌方面,75%的人在公共场合考虑他人感受,但仍有25%的人未能做到。本次调查为提高社会公德意识提供了参考,强调了守法与道德的重要性,呼吁公民积极参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一、调查目的
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基石。通过学习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这一课题,我们小组决定开展一次调查,以了解当前公民社会公德的状况及其变化。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公民的道德素质进行全面探讨。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来自不同年级与院系的同学,以及一些校外人士。
调查分为两个步骤:我们制作了一份“社会公德调查问卷”,由小组成员前往各个地点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将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为确保调查的真实性,我们采用了匿名填写的方式。本次共发放100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人类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人群所构成的整体,而社会秩序则是保障社会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公共秩序的维护在现代社会中愈加显得重要,尤其是在提升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方面。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是当今社会公德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公民们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意识明显增强。在关于垃圾处理的调查中,65%的人表示会将垃圾携带到垃圾桶再扔,相较之下,25%的人则会选择暂时手持垃圾,直到实在找不到垃圾桶才扔弃。这表明大多数人依然认为乱丢垃圾是不道德的。对于随地吐痰这一行为,62%的人会选择找到垃圾桶后再处理,35%的人会选择在沟渠或花坛中吐,而只有3%的人会选择吞回去。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人对不随地吐痰的意识依然存在。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坚定环保意识,积极宣扬并落实环境道德,从小事做起,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保障。按照我们的调查,75%的人对道德底线有较高的认同,普遍认为应保持正直和守信,但仍有3%的人对此持无所谓态度,这部分人亟待加强道德教育。从调查结果看,仅36%的人能始终按照道德准则行事,大约45%的人则会视情况而定,还有4%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深入理解法律法规,努力做到“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
对公物的爱护,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根据问卷结果,在游览古迹时,37%的人会主动阻止他人涂鸦,17%的人会报告相关工作人员,33%的人虽内心愤怒但不制止,11%的人认为这种行为正常,只有2%的人表示想要效仿。调查显示,87%的人意识到在古迹上刻字是不道德的,认为保护古迹是良好道德的体现,尽管仍有13%的人尚未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作为合格的公民,我们应该增强对公共财物的责任感,珍惜国家和集体财产,坚决抵制一切破坏公物的行为。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道德规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根据问卷第八题,75%的人在进入安静的公共场合时会考虑他人感受,而仍有25%的人未能做到这一点,显示出部分人士在考虑问题时仍过于自我。关于手机使用的问题,68%的人能够自觉防止手机铃声干扰他人,17%的人则忽略了这一点,反映出他们可能担心错过重要信息。尽管结果未必表明严重问题,但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人民的道德素质依然值得信赖,大家应继续弘扬这一优良传统。
四、调查感想
本次社会公德的调查是我大学生活中首次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在朱卫嘉老师及学长学姐的指导下,尽管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题目设计不够全面、选项不够合理等,但我们已迈出了实践调查的重要一步。我们将铭记这次调查的经历,未来会在总结中吸取教训,不断改善和提升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