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施方案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指导,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快乐成长,构建个性化的学校形象。实施目标包括:注重基础性,提供扎实的文化、道德和身心基础;体现发展性,根据学生个性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关注现实性,确保课程开发与学校实际相符;强调主体性,重视教师参与和学生反馈。方案提出完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成立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强化师资培训与研讨,以促进校本教材的科学化、规范化。开发程序包括了解学生需求、评估课程目标、编写开发指南及组织学生选课。课程结构以《走进自然》为主,并建立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要求加强校际交流,关注特长学生的培养,体现特色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指导思想:
我们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为核心,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出发,着力构建独特的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的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注重基础性:
基础教育的关键在于扎实的基础,校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文化、道德和身心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促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整合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校本课程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每位学生的个性需求设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推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始终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
3、校本课程要关注现实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学校的具体情况,实施过程中应依赖学校自身的力量,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科研能力、学生发展的现状以及学校的设备和资金情况,确保目标的设定与实际相符。
4、校本课程要强调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的参与和学生的反馈上。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注重教师的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确保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发。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反馈,持续优化和完善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一)、完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参与,因此学校应建立课程开发的组织网络,从领导小组到教研组,再到教师和学生,形成紧密合作的“学习型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初步审议)
组长:张xx
副组长:李春华、周晓红、王伟
组员:班主任、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关学科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
组长:张xx
副组长:李xx、孟xx
组员:班主任、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关学科教师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与研讨
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讲座及自学讨论,深入理解校本课程的重要性,明确开发目标。
2、各学科教研组应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及学校情况,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其纳入教研活动及集体备课的重点内容。
3、增强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的开发”为研究课题,推动校本教材的科学化、规范化。
4、创造条件,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程序:
1、成立组织机构。
2、通过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并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课程结构。
4、编写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培训教师—教师申报课程—对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制《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6、向学生发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7、组织学生进行课程选择。
8、确认校本课程。
9、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10、任课教师制定具体的《课程纲要》。
(四)、校本课程的结构:
根据学校实际,开发的校本教材《走进自然》。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学生学习评价:通过问卷调查。
2、学习效果评价:信息反馈机制。
3、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六)、几点要求:
1、加强校际间在校本课程方面的交流与借鉴。
2、关注特长学生的培养与发展。
3、体现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