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强调了教师在环境创设、教研活动及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教师们通过互助合作提升了对主题环境创设的理解,并在网络论坛中自由表达观点,克服了传统教研的局限性。在“迎新系列活动”中,教师们展示了责任感和创造力,得到了家长的认可。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主题环境的教育价值,并关注教学活动中的细节问题,如教具摆放和即时反馈。未来的教研目标包括提升教师反思能力、营造积极互动氛围及促进家园教育的一致性。重点将放在多样化的理论学习、教学观摩及评课策略的提升上,通过定期教研活动和专题讲座,确保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优势:
1、在过去的一学期,所有教师积极参与环境创设工作,为即将到来的“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做了充分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展现了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大家在实践中对主题环境的创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2、通过网络论坛的开展,教师们开拓了教研的新思路,成功摆脱了传统教研活动中“面对面、难以发言”的困境,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由。教师们能够毫不拘束地表达个人观点,这也使教研组更好地理解教师在实践中的真实想法,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3、教师的工作质量稳步提升,尤其在“迎新系列活动”中,教师们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创造整体环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以及编排多样化的幼儿节目,来展示我们的教育成果,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与赞赏。
4、教师们逐渐将对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转化为个人的教育实践,他们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具备了整合意识,注重活动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如幼儿的认知经验、生活经验、多媒体课件及环境创设等)。
不足:
1、对“主题环境的创设”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便环境能够更好地突出其在主题活动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互动中获得更多能力的提升。
2、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们往往忽视了“教具的摆放位置”和“幼儿观看电视的座位安排”等细节问题,缺乏全面关注幼儿素质培养的意识;同时在幼儿的即时反馈与指导方面也过于强调预设内容。
3、通过“听课-说课-评课-议课”的活动形式,虽然促进了教师自我反思,但在评课时,教师们更多的是列举现象或问题,对具体情况的分析尚显不足。
教研目标:
1、以理论学习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的吸纳和反思能力。
2、以教学案例为载体,营造积极互动的探讨氛围。
3、通过家长工作的纽带,推动家园教育的和谐一致。
教研重点:
1、提供多种形式的专业理论学习,如外出观摩、网上信息交流及互动论坛研究等,提升教师在“活动设计”和“教学反思”方面的能力。
2、骨干教师如余泓、郭虹将设计每两周一次的教学观摩活动,确保上课教师能全面理解教学意图及内涵。
3、组织学习相关“评课”的专题文章,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讨论教师提问设计和即时反馈策略的研究,提高评课质量。
4、认真记录教研活动,及时总结讨论内容,以确保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高质量进行。
5、为具备美术特长的教师搭建“主题环境创设”的专题交流平台,以互动提升教师的观察、思考与借鉴能力。
6、增强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多种形式的“家园互动”实践活动(每班至少开展1-2种形式)。
教研活动安排:
1、(1)布置本学期的教研重点。(2)各班反馈开学一周的工作情况。(3)各班需于2月24日提交“三八”节活动计划。(要求形式上有所创新,体现过程,让家长真实感受到)。
2、邀请教研室的肖老师开展关于“如何评课”的专题讲座。注意:3月20日将举行园小青蛙故事比赛。
3、每位教师需收集一个具体的“评课”案例,分析案例中“教师提问设计和回应”环节。
4、(1)结合“三八”妇女节活动,各班反馈家园互动的情况。(2)讨论家园互动的优势及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心发言:郭静)
5、针对上学期形成的“评课基本要点”,开展活动观摩后的评析,围绕教学中的“教师提问和即时回应”问题展开讨论。(中心点评:朱景弘)
6、开展自我评估活动——教师选择一个教学活动,分析某个环节中“教师的提问和即时回应”的情况。
7、(1)收集“迎‘六一’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要求:家长参与,共同策划)(2)举办关于“环境创设”的专题讲座。(主讲:叶英)
8、集体讨论:“如何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互动环境”。(中心发言:魏佳)
9、针对已有的“评课基本要点”,开展观摩活动后进行评析,讨论过程中“教师提问和即时回应”的问题。(中心点评:茅水菊)
10、总结学期教研工作,鼓励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讨论下学期的教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