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现象调查报告2篇

301周前

校园暴力事件在我国频发且情况复杂,多数未进入司法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对近年来校园暴力刑事案件的研究显示,故意伤害罪占主导,未成年被告人尤其是14至18岁学生数量较高。持凶器作案比例高,重伤和死亡事件的比例也显著。校园暴力的危害性认知不足,相关法律规定亟待完善,未成年违法者的矫治措施落实不足。学生法治意识薄弱、学校管理不力和家庭教育缺失是导致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效遏制校园暴力需加强法治教育、心理辅导、学校管理与家庭教育,并建立校园暴力处理机制,以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道德素养提升,抵制暴力行为。

校园暴力问卷调查报告

校园暴力问卷调查报告 篇1

一、现状调查

校园暴力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但其状况复杂,违法与犯罪交织,且多数事件并未进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由于缺乏统一的事件报告和统计机制,导致我们对校园暴力的真实情况存在较大了解缺失。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对20xx-20xx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这些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暴力犯罪及审判工作的一些特征,其主要内容如下:

1.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和侵财犯罪分别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各占2%和1%(见图一)。

2.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业技术学校的未成年被告人比例较高。(1)在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有55人,占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有104人,占65.41%。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比例较低,与我国刑法规定该类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有关,难以全面反映此类人群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2)涉案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占26.42%,参与作案的无业人员占11.95%。

3.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害和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持刀具(如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作案的占49%;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占35%,重伤的占32%,显示在校园暴力案件中,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及死亡的比例高达67%;轻伤占17%,轻微伤占16%(见图二)。被告人在作案后自首、与被害人达成赔偿谅解协议的比例也高,分别占49%和54%。

4.判刑情况。(1)在致被害人重伤的32起案件中,免予刑事处罚的有2件,占该类案件的6.25%;宣告缓刑的22件,占68.75%;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有4件,占12.5%;三至五年有期徒刑的2件,占2.65%;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件,占3.13%;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件,占3.13%。(2)在致被害人死亡的35起案件中,宣告缓刑的有8件,占22.86%;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有1件,占2.86%;三至五年有期徒刑的4件,占11.43%;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2件,占34.29%;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0件,占28.57%。

二、突出问题

1.理念存在偏差,校园暴力的危害性认识尚显不足。关爱未成年人是我国乃至全球普遍重视的基本理念,也是少年司法制度发展的基础。在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如何做到宽容而不纵容,社会对这一问题仍缺乏共识。从近几年的校园暴力事件处理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将校园暴力视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小问题,主要强调教育和救济,而未认识到对于那些社会危害性大的失足青少年,惩戒同样是教育和挽救的重要方式,而对同为未成年人的被害人保护也显得不足。

2.校园暴力规制法律规定亟待完善。目前,校园暴力频发且呈低龄化趋势。然而,我国刑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仅对八种重罪承担刑事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不满十四岁或已满十四岁但不满十六岁的初犯可免于治安拘留处罚。在实践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岁青少年实施轻伤害等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不满十四岁的儿童故意杀人案件亦有出现。由于校园暴力伤害案件主要以故意伤害罪追责,而故意伤害罪须达到轻伤以上程度,导致对不满十四岁儿童的故意杀人及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岁青少年实施的轻伤害行为难以追究刑事责任,很多校园暴力事件只能在教育机构内部处理。

3.对未成年违法犯罪者矫治措施落实不足。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十六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应责令其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然而,何谓“必要时”和监护人应如何管教缺乏明确细则。《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在学校无力管教可送专门学校接受教育。但因该措施缺乏强制性,需由监护人或学校提出申请,且目前工读学校数量逐步减少,实际走进工读学校的“问题少年”有限。

三、思考与应对

为有效遏制校园暴力,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必要着重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观念,加大对严重校园暴力的惩治力度。施暴者与被欺凌孩子都是法律应保护的对象,不仅要重视教育预防,也不能忽视必要的惩治。在坚持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犯罪区别对待的应避免只讲从宽而不讲从严的错误认识。对于校园暴力事件,要坚持宽严并举,情节较轻的给予感化、挽救的机会;而对于影响恶劣、需治安拘留或送工读学校的行为,不能简单“教育”了事;涉及严重犯罪的,理应判处实刑,而不是仅通过赔偿和解解决。区别对待不仅展现法律的公正,也能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2.加强人身权利保护立法。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部分,目前对校园暴力的刑法制裁常常无依据。除了校园暴力,很多严重侵犯人身安全但未达到轻伤标准的暴力行为也未被刑事法典涵盖,助长了暴力行为的蔓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共性问题。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重视对人身权利的保护,将殴打他人行为认定为暴行罪,并对言语恐吓、骚扰等行为进行刑事制裁。我国也应顺应时代潮流,深入研究校园暴力等暴行入罪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明确的法律规范。

3.构建多元化的惩戒与矫治制度。借鉴国外经验,很多发达国家重视对校园暴力肇事者的惩戒与矫治。例如,德国对校园“小霸王”的关注强烈,实施集中教育;意大利则规定对于不满十四周岁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法官可决定将其送入特设的教育机构。我国在保持刑法相对谦抑的前提下,需积极探索刑事处罚与保安处分的并存体系,落实完善收容教养和工读教育的实施细则,增加相关矫治场所的投资和资源配置。

4.建立校园暴力的程序化处理机制。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通知》,该机制应涵盖早期预警、及时上报、事中处理和事后心理干预等内容。遏制校园暴力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决策支持,也需要落实细致的基础工作。通过逐级摸清校园暴力现状、分析成因,制定对策,有助于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如在调查的100起校园暴力案件中,持管制刀具者接近50%,如能提前发现和干预,或可有效降低暴力事件发生几率。许多国家如韩国于2004年制定了《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法》,值得借鉴。

5.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有效预防校园暴力,必须增强正面引导,学校需在传统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人文和道德教育,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宣传部门可通过公益广告和报道强化反校园暴力的宣传,通过司法机关的案例宣传引导社会关注,进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校园暴力问卷调查报告 篇2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特点

1. 参与人数逐渐增多,欺凌行为日益普遍。以往校园欺凌事件多为个别发生,影响范围相对有限。而越来越多的案件表明,许多校园欺凌事件的参与人数可以高达十几人甚至上百人,形成了一种规模化的趋势。

2. 形成团伙和“帮派”。在一些校园中,出现了以特定群体命名的所谓“帮派”,成员之间关系紧密,自称“兄弟”。每当发生欺凌事件时,帮派内的成员往往会团结一致,彰显“义气”。

3. 涉及的罪名多样化。从近年来因校园欺凌事件被追究责任的案例来看,涉及的罪名有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多个方面,尤其以故意伤害和聚众斗殴的比例最高,达到70%-80%。

4. 地域性特点明显。一些学生因校园纠纷而寻求外援,利用手机迅速联系在其他学校的同学参与,甚至有曾经的“老大”专程前来助阵。这种跨校的联动,加大了欺凌事件的舆论影响。

5. 事件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校园欺凌的后果往往相当严重,涉及人身伤害和名誉损害,常常导致受害者身心受到极大影响,不少案例甚至酿成悲剧。这不仅影响了校园的正常秩序,也对社会治安造成潜在威胁。

6. 女生参与欺凌事件的情况逐渐增多。媒体调查发现,女生之间的欺凌事件数量明显上升,其受害者的伤害程度和事件的恶劣性质常常超过男性之间的同类事件,这一现象不容忽视。

二、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原因

为了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现象,必须深入分析其背后原因,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校园欺凌事件频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自身、学校管理、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一) 学生自身原因

1. 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治观念。当前阶段的教育体制中,许多学校对法治教育重视不足,部分学生因参与欺凌事件而受到处罚时,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引发校园欺凌的因素包括同学间的小摩擦演变为严重冲突、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欺压、早恋引发的争执、以及群体间的争斗等。

2.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青春期的学生往往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他人影响而做出激烈反应。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冲突时,由于缺乏成熟的思维与判断,容易选择暴力作为解决方式,甚至在网络游戏的影响下,模仿暴力行为的发生。

3. 性别角色的模糊导致女生模仿男生的暴力行为。部分女生受到“暴力崇拜”的影响,视欺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并在实现过程中过度追求身体和力量的较量。

(二) 学校管理因素

1. 学校重视分数的教育观念。“成绩优先”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校园文化,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感受到的压力让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面临无形的歧视,进而转化为对抗和暴力行为的表现。

2. 教师的权威性降低。相较于中小学,高中生更倾向于尊重自己的权利,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当行为往往束手无策。一旦出现欺凌事件,老师们也多选择求助于外部力量,而不再主动制止。

3. 学校管理不力,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部分学校由于对学生相处模式缺乏足够重视,导致校园内隐患频发,若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理纠纷,极易引发更严重的欺凌行为。

(三) 家庭教育问题

当代高中生多为独生子女,部分家长过于溺爱,未能有效引导孩子的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极端情绪,进而成为校园暴力的参与者。

(四) 社会文化影响

研究表明,暴力和色情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是导致校园欺凌的主要因素。许多影视作品和网络内容中充斥着暴力元素,青少年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模仿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

三、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对策

为了有效铲除校园欺凌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 学生须自觉提升道德素养,抵制校园暴力。每个学生在校园内都应时刻保持自我警惕,加强心理修养,同时勇于承担责任,弘扬友爱、团结的精神。

(二)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学校应把法治教育纳入课程安排,定期邀请法律专家进行讲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树立合法意识。

(三) 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需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处理青春期的烦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暴力。

(四) 提高校园管理水平,确保校园安全。学校应增强现场管理能力,对访客进行严格审核,防止外部不良因素干扰校园环境,确保学生的安全。

(五) 加强家庭教育,提升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家长应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理解,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引导。

(六)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出谋划策。政府应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力度,整治不良文化氛围,避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负面影响。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培养对暴力的抵制能力。

《校园欺凌现象调查报告2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