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零花钱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报告5篇

432个月前

小学生的零花钱已成为家庭经济与儿童消费观念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这项调查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孩子在零花钱的使用和管理上存在显著差异,家长的引导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财商培养。这份调查报告不仅揭示了小学生零花钱的来源和支出情况,更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考与建议。

最新的小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

最新的小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 第1篇

一、调查的背景

如今,零花钱已成为小学生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班级中,零花钱的分布情况差异明显,有的同学每个月能拿到几百元,而有的则只有几十元。心理学家提到,零花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班级中的社交地位。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为什么零花钱会影响同学间的交往?同学们的零花钱又是怎样被花掉的?如何才能合理地使用这些零花钱?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决定进行一次关于零花钱使用情况的调查,希望通过数据引导同学们改正不良消费习惯,学会合理管理自己的零花钱。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

1、 制定调查问卷,提升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收集数据和进行采访,增强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形成主动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心态和能力,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成长。

三、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

2、 文献查找

四、调查中可能遭遇的困难

1、 问卷遗失

2、 意见不统一

五、调查过程

我们首先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并进行了分工,由庄雅然和陈雯颖负责查找相关的调查问卷,并以此为参考来制定我们自己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共包含七个问题,例如:你每个月的零花钱是多少?你主要如何支配这些零花钱?在同学过生日时你通常会送什么礼物?你是如何购买文具的?你的零花钱是从哪里来的?你的家长是否教你如何理财?在此基础上,我还查阅了关于其他国家对待零花钱的方式,比如:日本通过金钱传递价值观,美国鼓励孩子学习理财,新加坡则倡导存钱。

所有资料整理完毕后,陈雯颖开始打印问卷,而我则在网上寻找一些和零花钱相关的真实案例。突然,我看到一篇关于“小学生越来越富,10岁小孩储蓄20万元零花钱”的报道,我感到非常震惊。这让我联想到班里的一位同学,他的消费习惯与报道中的“零花钱大王”如出一辙,虽说他的零花钱数量并不算多,但他常常在零食和玩乐上大把花钱,甚至一次性花掉百元大钞,非常不理智。

在周一的下课时间,我们发放并回收了三十份调查问卷。随后,庄雅然将问卷进行分类,并绘制统计图,分析数据。我整理了这份调查报告。

六、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有7位同学的每周零花钱在10-20元之间,另有7人每周6-10元,5人只有0-5元,而每周零花钱在40元以上的同学只有4名。大多数零花钱来自于家长的给予,共有14名同学是这样获得的,16名同学通过劳动或学习成绩获得零花钱,还有13名同学是在需要时才会获得零花钱,3人选择其他方式。17名同学将零花钱用于购买书籍和文具;7人用于零食;同样7人用于娱乐;另外3人用于购买盆栽,4人选用折纸,2人则选择了其他用途。经调查,绝大多数家长会给予孩子适量的零花钱,而大多数同学也愿意把零花钱用于学习上,唯有少数同学在不必要的地方浪费。

我们发现了一些理财故事和方法:

理财方法:1、记账。将每月的零花钱支出记录在小本子上,合理安排下月的开支;2、存钱。可以像新加坡的学生一样存下零花钱,久而久之,这笔钱会让你吃惊;3、提前规划本月的零花钱支出,严谨执行计划。

理财故事

在某个假期,住在上海的老周夫妇感到十分苦恼:他们辛苦工作一个月才挣2000多元,却被儿子用于班级聚会。老周妻子十分忿忿:“我们辛苦工作供他读书,难道还要满足他的虚荣心?”老周也感慨万分:“为了供他上学,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劳。”这位高二的儿子常常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甚至逼着父母租车送他上学,令夫妇俩十分无奈。老周无奈地说:“尽管我们拼尽全力,但儿子却依然不懂得感恩。”

虚荣心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导致人与人间的攀比,容易让孩子对父母的辛苦毫无意识,反而要求更多。

七、总结与建议

金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善用零花钱,不要随意挥霍,因为这代表着父母的劳动成果。相较于在玩乐上挥霍,不如存钱为父母准备一份惊喜礼物,或将其投入学习上。有些同学可能认为可以随意购买学习用品,但这也是不恰当的消费,学习用品应为学习服务,而不是用来炫耀。如果买来的文具被放在书桌上闲置,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合理规划零花钱的使用,学会理财,管理好自己的“小金库”,才是明智之举。

学会理财,从现在开始,从每个人做起!

最新的小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 第2篇

在本次调查报告中,我将从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以及给小学生使用零花钱的建议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拥有零花钱。即使是在经济条件较为紧张的地区,周围的学生们每天仍然会使用自己的零花钱。放学时,校门口及附近的小店总是挤满了购买各种物品的同学。有人在购买零食,有人在买玩具,还有的在选择学习用品。那么,他们的零花钱是从何而来的?又是如何支配的?是否使用得当?为了解这些问题,我对班级中的34位同学进行了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调查目标:旨在了解小学生零花钱的来源、小学生对零花钱的支配情况,以及家长对小学生使用零花钱的看法,借此帮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零花钱。

2、调查内容:在物质需求逐渐增多,小学生作为消费者也不例外。为了更深入了解他们的消费情况,我主要调查了他们的零花钱来源、用途以及家长对于孩子拥有和使用零花钱的观点等。

3、调查对象: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的34名学生,5位家长和4位教师。

4、调查方法:为确保调查的准确性,我采用文献资料法来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并确定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运用观察法,课前课后观察他们使用零花钱的情况;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法,与部分家长和教师进行访谈。

二、调查结果

1.通过对五位家长进行问卷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家长是在孩子需要时给予零花钱,少数家长则是以奖励的形式给予。家长们普遍希望孩子将零花钱用在学习上,反对随意花钱的行为。

2.通过对四位老师的问卷分析,老师们认为适量给予孩子零花钱是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也能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

3.根据对班级34名学生的调查,我了解到其中留守儿童占了一定比例,而拥有零花钱的学生则占到了90%。其中,30%的学生零花钱是父母主动给予的,10.2%是通过自身劳动所得,9.3%来自亲戚朋友,6%是通过家长奖励获得的。在零花钱的使用上,14%的学生选择将零花钱交给父母管理,30%的学生用来购买学习用品,15%用于网吧和娱乐,而35%的学生则用来购买零食和玩具。由此可见,只有30%的学生对零花钱的使用有比较清晰的规划。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目前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好,家长每天给予孩子几元零花钱并不会特别在意,留守儿童的情况更是由于父母远行打工而导致简单给予零花钱。

2.孩子们轻易获得的零花钱,使他们在消费时缺乏计划,常常随意支出,大多数浪费在不必要的地方。

3.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往往只关注给予而忽视了对如何使用零花钱的引导,导致学生缺乏理财意识,消费变得随意,未能合理利用零花钱。

4.学校在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方面的教育也显得相对不足。

三、针对这次调查,我对小学生合理使用零花钱提出以下建议:

1、家长应适度控制给予孩子的零花钱,即便家庭条件较好,也不应过量。应引导孩子明确零花钱的合理用途,如购买学习用品、交通费,或在饥饿口渴时购买食物。

2、家长要经常关注孩子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孩子零花钱的使用缺乏跟踪,这是导致孩子随意花钱的主要原因。家长应在平时多加教导,发现孩子乱花钱时应及时制止,并解释节俭消费的好处,传授理财小技巧,让孩子意识到“父母赚钱不易,我不能随意花钱”。

3、让孩子体验赚钱的艰辛,培养勤俭的好习惯。父母可利用假期鼓励孩子参与劳动实践,如家务、亲戚的生意等,年长的学生可尝试假期兼职,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消费的价值。

4、培养孩子基本的理财观念,比如制定开支计划:今天需要多少零花钱,分别用作何种用途等。这样可以让孩子提前养成计划消费的习惯,父母也可适当“旁敲侧击”,了解孩子的消费情况,避免孩子因多领零花钱而撒谎。

5、鼓励学生自己存钱,为自己支付学习费用和购买学习用品,这样既能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能让孩子更有效地利用零花钱。

6、老师可以利用班会,开展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认识金钱的来之不易及正确的理财方式。

最新的小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 第3篇

每当我放学回家时,路上总能看到同学们在校门口热闹地围着买各种小吃。有些人排队在小吃摊前,有些则在玩具店流连。看到这一幕,我心中不禁涌起一个疑问:同学们的零花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又是用这些钱做些什么呢?于是,我决定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调查。

 调查

我以班级同学为对象,进行了关于零花钱的问卷调查。我询问了零花钱的主要来源,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的零花钱来自于过年时的压岁钱,而有十五名同学则是由家长主动给予。我进一步调查了零花钱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约百分之七十的零花钱用来购买零食和玩具,只有三成的同学选择用零花钱买书和订报。

 分析

1、家长对于子女的零花钱管理显得不够严格。

2、在调查的同学中,超过八成的孩子在春节时能收到压岁钱,而仅有百分之二十的同学是靠父母主动给予,这说明压岁钱是学生零花钱的主要来源。

3、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定期给予他们零花钱,但缺乏对零花钱的合理管理,导致孩子们将钱用在一些不健康的食品上。

 结论

1、学生的零花钱主要来自压岁钱或父母的赠与。

2、学生通常将零花钱用于购买与学习无关的玩具和零食。

 建议

1、家长应减少给孩子的零花钱。

2、鼓励孩子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

3、积攒的钱可以选择存入银行,以培养储蓄意识。

4、呼吁相关部门加强校门口的管理,避免摊贩在校园周边销售商品,以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

最新的小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 第4篇

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小学生的零花钱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为了了解同学们如何利用这些零花钱,我对班上的10位同学进行了调查(男生6名,女生4名),调查的内容及结果如下。

调查的内容包括:

1、你每天大约能获得多少零花钱?

2、你通常如何支配这些零花钱?

根据调查结果,这10名同学大致是这样使用零花钱的:其中一位同学表示已经连续两年在网吧上网,五位同学每天用零花钱购买零食;还有一位同学把零花钱存起来,目前已经存了500多元;另外两位同学主要用零花钱购买课外读物。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只有3名同学(占30%)能够合理运用和储蓄零花钱,而其余7名同学(占70%)则主要用于“吃喝玩乐”。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同学不珍惜手中的零花钱,只想着用它来买零食,不能把它存起来购买学习用品或课外书籍呢?

经过分析,原因主要有:

1、许多同学并不了解父母赚钱的不易,只知道向家长要钱,花钱毫不节制。

2、吃零食已成为一种习惯,甚至像吸毒一样形成了依赖。

3、某些零食的包装上附带奖品,获得奖品后会让人产生刺激和快乐,而上网则能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

从家长和学校的角度来看,原因有:

1、一些家长在经济条件改善后,给孩子的零花钱变得很慷慨,往往不关心孩子这笔钱的使用情况。

2、校园内的小卖部便于学生购买零食,这无形中助长了消费。

3、部分教师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教育上重视不够。

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有必要引导同学们合理花费零花钱。如果大部分钱都用于购买零食,不仅无法对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有可能危害健康,尤其是长期食用那些不合格的食品,弊大于利。我提出以下建议:

1、家长应合理规划孩子的零花钱,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帮助他们将零花钱用于有意义的地方,比如存钱订阅报刊、购买课外书籍、购买必要的学习文具或为他人捐款等。

2、老师们可以通过班会或专题讨论会,开展“我是如何花零花钱的”主题演讲比赛,引导学生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并教授他们理财的基本知识。

3、校园内的小卖部应只出售学习文具和必要的饮料,避免销售零食,以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环境。

4、学校应当禁止学生将零食带入校园。

最新的小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 第5篇

 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拥有自己的零花钱,而且这个趋势愈加明显。那么,小学生们的零花钱主要花在哪里呢?在学校附近的小摊贩、便利店中,常能看到他们用零花钱购买各种小吃和玩具。然而,这些零花钱究竟是从何而来呢?为此,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调查

在课间和周末,我对同学及其家长进行了一番调查。通过交流,我了解到小学生的零花钱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有的同学将早饭钱或乘车费当作零花钱使用,有的则是帮助父母完成家务后得到的奖励零花钱,还有的来自祖辈的红包或零用钱。还有同学把自己的压岁钱当作零花钱,还有的则是捡到钱后未上交的情况,甚至有人提到曾从父母的钱包拿过零花钱。为确保全面,我询问了几位家长,他们大多数表示,给予孩子的零花钱通常是早饭费、买文具的钱,或是给予的些许零用钱以备不时之需。

经过调查,我发现私自从家长钱包中抽取零花钱的同学占比约为10%,他们每次拿的钱多在50元到100元之间;捡到未上交的钱的同学占10%,通常捡到的钱在1元到5元之间;将压岁钱当成零花钱使用的同学也占10%,这些同学通常控制好自己的开支;帮助父母做事以获取零花钱的同学占20%,他们通常获得的奖励在5元到20元之间;主动给予零花钱的同学最多,占到50%,他们每次得到的零花钱普遍在5元到20元左右。

 分析

1. 主动给予零花钱的同学数量较多;

2. 家长往往对孩子零花钱的用途缺乏关注;

3. 在频繁带现金到学校的学生中,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约占30%;

4. 个别同学通过偷拿家长的钱以获取零花钱,这种行为将导致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惯。

 建议

1. 由于家庭条件的改善,家长往往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可能会导致部分同学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如挥霍和不懂节俭;

2. 如果小学生从小养成偷拿零用钱的习惯,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家长应对这一现象保持警惕,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孩子们的不当行为。

《小学生零花钱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报告5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